界面新闻记者 |
界面新闻编辑 | 牙韩翔
上市公司的小龙虾业务开始“不香了”。
近日国联水产发布公告称,将终止 “国联(益阳)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深加工扩建项目”。背后原因则是小龙虾需求的疲软——这家公司解释称,该项目于2020年制定,鉴于当时小龙虾热度不断攀升,小龙虾产业呈爆发式增长,消费市场持续升温,已成为当时中国最火爆的餐饮和网红食品之一。
但几年之后情势发生了改变。国联水产表示,近年来总体宏观经济环境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,特别是小龙虾热度减退、价格持续下跌,加之预制菜市场繁荣度减退。公司现有生产线产能负荷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,产能能够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。
国联水产早在2017年左右进入小龙虾赛道,推出调味小龙虾产品,并陆续投资湖北洪湖、湖南益阳等地建设小龙虾加工基地,形成从养殖到加工的全链条能力。根据公开报道称,2020年国联水产的小龙虾销量突破4亿元。小龙虾也和虾饺、烤鱼、黑鱼片一起成为国联水产的4大主力预制菜单品。2023年,国联水产与盒马签订了自2024年起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协议,盒马每年采购金额为5亿元,其中就包括小龙虾等预制菜。

国联水产这一举动,也带来小龙虾市场过热后亟需收缩的一个信号。对于现阶段的一些大公司来说,小龙虾预制菜业务已经不值得追加投资重仓押宝了。
业绩的疲软在国联水产4月29日晚发布的2024年报中得以体现。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4.09亿元,同比大跌26.16%;净利润约-7.42亿元,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进一步加大。而包含了小龙虾预制菜的水产食品业务,2024年营收为32.32亿元,同比下滑25.25%。
实际上,小龙虾热度的减退,拖累的还有另一个上市公司安井食品的业绩。
根据4月29日晚发布的年报,安井食品在2024年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速与往年两位数的水平相比显著下滑。2024年实现营收151.3亿元,同比增加7.7%;净利润为14.85亿元,同比微增0.46%。作为对比的是,2020年-2023年,安井食品的营收增速分别达到了32.25%、33.12%、31.39%、15.29%;净利润增速则分别达到了61.73%、13.00%、61.37%、34.24%。
这家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明确提到,随着小龙虾近年来行业走热甚至过热,资本加速进入和供给端快速扩容,虾尾及小龙虾价格持续下行,相关企业压力陡增。
安井食品寄予厚望的预制菜业务,其中一大板块就是小龙虾。它在2021-2022年间通过收购的方式将新宏业和新柳伍两家小龙虾公司收入囊中,用以布局小龙虾产业链。
安井食品小龙虾业务的拖后腿效应在2024年上半年体现得更加明显。几乎占据安井三分之一的收入体量的速冻预制菜肴板块的收入增速,从2023年上半年58.19%的高速增长,滑落至2024年上半年0.4%的微增。一方面这与速冻预制菜肴本身体量变大、基数增加有关,但另一方面,也反映出小龙虾业务的疲软。2024年半年报显示,新柳伍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实现营收约6.21亿元,较去年同期6.87亿元减少6600万元。
从两家大公司对市场的共同判断可以看出,小龙虾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“内卷加剧”行情。
根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小龙虾产业分会发布的产业报告,2024年中国小龙虾养殖面积约3000万亩,总产量超300万吨,与2023年基本持平。一个变化是,与过往小龙虾养殖集中在湖北、安徽、湖南等主产区不同,广西、四川、海南等地非主产区的小龙虾养殖异军突起,实现了反季节养殖。
随着小龙虾养殖产量的增加,小龙虾收购均价则继续下跌。而小龙虾加工企业产能过剩初现端倪,被调查的41家企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6.3%。

由于小龙虾生产周期短、季节性强,且价格随季节波动,小龙虾收购价格的下跌,理论上可以降低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。譬如安井食品曾经在2023年6月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,小龙虾原料价格下降有利于工厂运营,一方面原料端成本下降,全年行情相对企稳,减少了高价囤货的风险;另一方面成品价格相应降低,有助于促进消费,增加产品销量。
但在实际经营中,这样的成本优势可能并没有充分转化为利润。
“小龙虾预制菜本来是通过冷冻和预加工,来实现全年不间断的供应,随着这几年小龙虾产能的过剩,小龙虾价格和毛利率都在下探,毛利率水平在整体预制菜里面并没有优势。”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、餐饮及食品行业分析师林岳对界面新闻表示,不少预制菜企业重仓了小龙虾产品,也催生了价格战。
从安井食品2024年不同品类产品的毛利率情况来看,速冻预制菜肴属于较低水平——只有11.76%,低于速冻调制食品29.29%、以及速冻面米制品24.36%的水平。而2024年国联水产的水产食品业务毛利率也只有9.95%。
如今市面上的预制菜难以避免走向产品同质化,继而引起价格战,这在小龙虾品类中也不例外。而中国的大型小龙虾加工企业,几乎全部是生产虾尾、调味虾、虾仁等几款产品,在产品形态和口味上也并没有显著差别。
林岳进一步分析道,近几年小龙虾终端市场的消费趋于理性,创新乏力、同质化严重,餐饮市场疲软都影响了整体的销售,再加上养殖与生产过剩,当下的状态预计还会维持一段时间,市场增长或者产能下降才有机会走出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