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评丨冒名顶替上中专,为何一瞒就是30多年?
4月22日晚,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称,媒体报道“5旬辅警30余年前被人顶替上中专”一事,经初步核查,媒体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。下一步,将根据调查结果,依法依规依纪做好后续处理工作。
教育本该是改变命运的阶梯,然而在此事中,受害者席南考上了中专,却被人冒名顶替;顶替者后来还当上了医院副院长。这样的“错位人生”让人感慨,也让人不免心生疑问,冒名顶替上学是如何发生的?为何一瞒就是30余年?
根据报道,席南当年高考并未落榜,但是录取通知书被截留,一个叫李某刚的同届考生顶替他上了焦作卫校,从此两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与以往一些案例类似,这起顶替上学事件,发生的年代较为久远。彼时学籍管理还未实现数字化联网,而是依赖纸质档案,这给冒名顶替留下了操作空间。
但毋庸置疑,即便当时身份、学籍信息未联网,从截留录取通知书到顶替上中专,也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操作,如果没有“内应”人员配合作弊,仅凭顶替者一己之力,显然难以瞒天过海。

席南在冒用身份者档案里看到了自己的照片。图源:现代快报
报道提到一个细节,孟州市卫健委人事部门在干部档案专审工作中,发现席南人事档案中的《高中毕业生登记表》《高校招生考生登记表》《收费走读登记表》,和《入团志愿书》《河南省焦作卫校学生基本情况表》《焦作卫校学员毕业鉴定表》等信息不一致。
也就是说,李某刚冒名顶替上学的操作,自始至终都漏洞百出。在上中专、就业等关键环节,如果学校和单位能够严格审核,不难发现其中端倪。顶替者一瞒就是30余年,并实现步步高升,也折射出相关环节审核把关的疏漏。
按照《教育法》规定,盗用、冒用他人身份,顶替他人取得入学资格,是明确的违法行为,“构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”。目前,孟州市卫健委给予了顶替者开除处分,接下来还会不会有更进一步的司法处罚,值得追问。
顶替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职务被剥夺,这是迟到多年的惩罚,也是对受害者的一种抚慰。都说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,可问题在于,受害者被偷走的三十余年人生,又该如何弥补呢?
不妨设想下,如果席南当年拿到了那张录取通知书,他或许能过上更好的生活,而不至于年过五旬,依然只是个没有编制的辅警。但这一切终究只是设想,多年后的真相大白,已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。
被顶替上学的后果是如此沉重,也正因为过于沉重,人生无法逆转,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吸取教训、完善制度,彻底堵上冒名顶替的漏洞。
如今进入数字化时代,个人身份、学籍信息逐渐联网并打通,冒名顶替上学的技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。在此基础上,要不断完善招生管理制度,从招生录取到学籍管理,每个环节都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,建立严格的监督审查机制,从源头上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。
回到此事来看,不管是否过了追诉时效,都应该有一个详尽的调查,不仅要查明当年是哪些人在背后暗箱操作,还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冒名顶替上学的情况。这是给受害者的一个交代,更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坚定捍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