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面新闻记者 | 宋佳楠
4月19日,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。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最先冲线完赛,夺得冠军,用时2小时40分钟。
该赛事于今日7时30分正式鸣枪,采取“人机共跑”的创新模式。据北京亦庄公号介绍,此次共有20支赛队参加,涵盖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广东等地的企业、高校及科研机构。包括此次夺冠的天工Ultra,身高180cm、体重55kg、最高配速12km/h;清华通班队的乐聚 “夸父”奔跑速度可超7km/h。城市之间科技队派出了众擎PM01和宇树G1机器人,后者以35kg的轻量化机身和模块化关节设计见长。而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 “小巨人” 则是最矮的参赛机器人,身高仅75厘米。

赛道起点设在亦庄南海子公园,通明湖信息城为终点,全长21.0975公里,途经泡桐大道、文博大桥、通明湖公园等北京经开区标志性点位。
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且顺利进行,组委会制定了详细规则。比赛允许机器人在中途更换电池,但更换时间会被记录在总成绩内;若机器人出现故障,队伍可在规定区域进行维修,但维修时长同样会计入比赛用时。赛事允许机器人自主奔跑、跟随奔跑或遥控操作。
同时,为了保障机器人在道路上的安全行驶,赛事路线进行了专门规划,并配备了专业的保障团队实时监控机器人状态。比赛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,机器人虽与运动员共享同一路线,但各自拥有单独赛道。
本次比赛的地形对机器人来说难度不小,包括柏油路、坑洼裂缝路、陡坡路段,以及石板路、草地等区域,要求机器人精准调整步伐、姿态,控制好动力和制动。为了缓解地面对机器人关节的冲击,很多机器人选手都穿鞋参赛。
据北京市经信局智能装备处副处长梁洪郡介绍,设计比赛的初衷,是想检验在非实验室条件下机器人能否完成高强度的动作。机器人在跑步时涉及到的运动控制、步态、本体的结构设计、运动强度等问题,对背后团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。
不过,由于不同企业研发的机器人在技术路线、硬件性能、算法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,决定了它们在马拉松比赛中的表现方式、优势和目的各不相同。有的机器人硬件结构适合高速运动,其参赛策略可能侧重于发挥速度优势;而有的机器人在稳定性和姿态控制方面表现出色,以追求优雅步态、稳定完赛为目标。
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,人形机器人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,但长距离自主运动能力仍是行业亟待突破的关键。此次马拉松赛事,有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能力进一步提升,从而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在需要长距离移动场景中的应用奠定基础。